張家界新聞網9月13日訊 (記者 萬毅 見習記者 吳紅霞)這個夏天,我市遭遇自1959年以來歷史同期最為嚴重的高溫干旱,全市76.8萬人不同程度受災,直接經濟損失近5億元。從科學的角度上講,我們可以把這次百年大旱歸納為一次“概率事件”:一場在歷史中隨機出現(xiàn)的極端天氣事件。不過當我們一步步靠近這次干旱的謎底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沒有那么簡單,除了科學以外,我們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究和反思。
干旱來襲 “短板”凸現(xiàn)
今年7至8月,一場近6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肆虐了我市。據氣象部分統(tǒng)計,我市大部分地區(qū)平均降水僅217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近四成,其中永定區(qū)偏少五成以上。而同期氣溫卻異常偏高,兩個月內,僅慈利縣氣溫超過40攝氏度的就達13天。
對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在旱災發(fā)生后第一時間下發(fā)了《關于切實做好當前抗旱工作的通知》和《關于切實抓好當前抗旱減災工作的緊急通知》,對抗旱工作進行周密部署。市委書記楊光榮,市委副書記、市長許顯輝等市領導多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抗旱,協(xié)調解決抗旱中出現(xiàn)的矛盾、問題。各級各部門也集中力量,靠前指揮,組織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投入抗旱救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旱災損失。
關于旱災的成因,學術界給出了一個普遍的結論:全球氣候變暖,太平洋厄爾尼諾現(xiàn)象加劇破壞了大氣結構,造成海洋季風無法登陸形成降雨。
而我市復雜的地質構造也是造成這一被動局面的主要原因。我市屬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地區(qū),普遍存在地表水存不住、地下水利用率低的問題??λ固氐孛策€帶來另一個嚴重問題——水土流失嚴重,降雨徑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滲至地下,難于發(fā)揮對地表植被的涵養(yǎng)作用。
這種占全市三分之一面積的喀斯特地貌使我市水利基礎設施分布嚴重不合理,導致我市抗大旱、長旱的能力明顯不足。如慈利縣的熊家莊、高峰等地,因地質原因根本無法修建水庫。當洪澇或旱災來臨時,這些鄉(xiāng)鎮(zhèn)大多數都只能束手無策。
大旱是對人的一種考驗,更是對我市抗旱設施及能力拷問。
近年來,在中央和省財政的支持下,我市50多座小I型水庫摘除了“病險”的帽子,為抗大旱提供了資源保障。特別是我市的大型灌區(qū)由于有中央財政續(xù)建配套資金支持,整體灌溉能力發(fā)揮不錯,今年大旱中保灌面積達16萬畝。但占灌溉面積大頭的中小型灌區(qū),卻相對薄弱。全市700多處小型灌區(qū)設計灌溉42.5萬畝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不到36萬畝,今年保灌面積不到30萬畝。
而投資主體和管理的缺位造成鄉(xiāng)鎮(zhèn)小型水利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根據國家相關規(guī)定,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是按照“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但目前農民種糧的比較利益太低,農民不愿意進行水利設施投資,也難以投資。過去被取消的“兩工”制度也使農民即使在農閑時也難以組織勞動力對農田水利設施進行整修,造成現(xiàn)在有的水庫即使有水,由于排灌渠道被毀,水路也不暢通。如今,已很少有人考慮到渠道作用,不是被截斷就是被填埋,或退化成污水溝。據統(tǒng)計,截至目前,全市近2萬口山塘,報廢的達40%以上。
災后反思 未雨綢繆
每當旱災發(fā)生的時候,暴露出的這些“短板”,我們恨不得能一夜之間補齊。而一旦過去,似乎又“好了傷疤忘了痛”。
我們必須認識到,干旱災害是一場“慢性病”,它不可能象暴雨臺風等其它自然災害那樣一下子完全將它的危害呈現(xiàn)出來,如果起初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那么它就會慢慢侵蝕并不強壯的身體。當它“病倒”的時候我們再開始重視,付出的代價無疑要增加許多。回望大旱中凸現(xiàn)出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思考。
改各自為戰(zhàn)為聯(lián)合作戰(zhàn),形成水利建設合力。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國家每年都拿出大量資金用于農村基礎施設建設。國土部門有農田整治項目,財政部門有農業(yè)開發(fā)資金,煙草部門有煙水工程項目,這些資金全市每年都有好幾個億。但由于項目資金投入的多元化,部門力量分散,項目實施管理各自為戰(zhàn),造成各類涉及農田基本建設的項目未統(tǒng)一規(guī)劃,造成資金浪費。只有改變這種各自為戰(zhàn)的做法,加大這些專項資金的整合力度。這種整合所做的不是簡單的加法,因為有了規(guī)劃作前提,聚攏的大筆資金可以統(tǒng)籌安排,配套使用,就能產生“1+1>2”的效應。
改以灌區(qū)為主為多措并舉,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張家界灌區(qū)是由全市7處中型水庫和2處中型水輪泵站灌區(qū)聯(lián)合組成的一處大型灌區(qū),設計灌溉面積32.11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2.69萬畝,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積的28%。灌區(qū)在這次抗旱攻堅戰(zhàn)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骨干作用。僅慈利縣莊塌水庫今年在實施除險加固和打通龍燈峪引水隧洞后,年蓄水能力就由原來的不到700萬立方米增加到3000萬立方米。通過大型灌區(qū)節(jié)水配套等工程項目建設,渠道首尾輸水時間由原來的48小時縮短至8小時,有效灌溉面積也由原來的1萬畝擴大到2.4萬畝。
但由于我市特殊的地形地貌,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修水庫筑水壩。記者發(fā)現(xiàn),此次抗旱中,村民們通過使用水窖儲水的方式應對旱災很是有效,一口30立方米的貯水窖可滿足4至5口人家庭3個月用水。截至目前,我市已投入700多萬元,在永定區(qū)戴家灣等缺水嚴重的村建起3100多個水窖。據了解,到2018年,我市將建成2.7萬個水窖,新建小型水庫3座,聯(lián)通渠系工程300多公里。這些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必將大大提高我市防汛抗旱的能力。
改臨渴掘井為未雨綢繆,加強抗旱保障。防汛抗旱事關民生、事關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大局,是一項極其重要、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雖然我市在近幾年的防汛抗旱實踐中初步形成了一套應對水災旱災的有效機制,但是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防汛抗旱保障,特別是物資保障還需加強。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有些村連水泵、水管這樣最起碼的抗旱物資都沒有,遇到旱情只能坐等救援。與其臨渴掘井,不如未雨綢繆,或許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
改完全政府出資為以農戶為主導,提高農民興修水利積極性。目前由于大部分農田水利設施涉及的受益農戶常常分布在不同的村,甚至不同鄉(xiāng)鎮(zhèn),群眾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積極性不高。而大量勞動力外流,非家庭主要成員在決策的實際操作中存在困難,也使得作為農村公共投入決策的首推方式——“一事一議”陷入僵局。近幾年,中央提出要大興水利強基礎,錢有了,力由誰出呢?關鍵還得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其中。有專家提出,可以采取“國家出錢、農民出力,以工代賑”的路子,即政府是“包工頭”,農民是打工者,政府根據農民提供的勞力來核算工資。如此一來,既解決了就業(yè),又增加了農民收入,何樂而不為呢?
時值九月,新一輪水利冬修已經拉開帷幕,希望相關部門能在冬修中對癥下藥,補齊“短板”?,F(xiàn)在,請我們把目光先聚焦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并盡自己所能行動吧!
返回欄目[責任編輯:張家界新聞網]